蘇 超
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辦的“首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評價在學術研究中的作用、如何對學術成果進行科學評價及目前期刊評價中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認為,加強和改進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工作,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評價導向。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加強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標準體系建設,應克服片面注重量化標準的傾向,將價值性與科學性統(tǒng)一起來,努力實現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動態(tài)平衡。學術評價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工作,沒有一個科學的評價體制機制作保證,學術評價就難以體現評價的價值甚至可能走向反面。要不斷健全評價機制,促進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標準多樣化、評價方法多樣化。同時,努力建設一支由一流專家組成的評價專家隊伍。
與會者指出,現行評價方法對于方便科研管理、激勵科學研究、推動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也暴露出偏重量化指標、脫離科研實際、人為因素干擾和缺乏導向性等一些突出問題。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公布了新設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強調主要從吸引力、管理力和影響力三個層次對期刊進行評價。其中,學科專家、期刊編輯的同行評議、期刊流程管理的科學化與制度化水平和期刊發(fā)表論文的引用情況占評價體系的較大分量。
會議期間,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發(fā)布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733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共評出17種頂級期刊、40種權威期刊、430種核心期刊和246種擴展期刊。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5年1月12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