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l id="4md9w"></ul>

        1. 特色研究

          卡遜“海洋三部曲”生態(tài)哲學思想之解讀——紀念蕾切爾·卡遜逝世50周年

          發(fā)布:編輯研究部 發(fā)布日期:2017-08-07 閱讀:284841

           

          夏承伯  包慶德

          提及卡遜使人想起其傳世之作——《寂靜的春天》。其實卡遜此前就已在美國家喻戶曉的成名之作恰是“海洋三部曲”??ㄟd自詡為:“實際職業(yè)是寫作而非生物學,”而“興趣恰恰在海洋和海洋里的生命的海洋生物學家。”(林達·利爾,譯者前言第2頁)“海洋三部曲”奠定的寫作風格、學術品位和經濟基礎,使其能與著名科學家聯系求證科學數據作為事實依據并能全身心專注于《寂靜的春天》寫作,還使其在面對論敵詆毀時信心十足,勇氣非凡最終驚醒美國乃至世界環(huán)境意識。本文旨在對其“海洋三部曲”進行梳理,挖掘其生態(tài)哲學意蘊,在人海關系日趨緊張的今天,重溫卡遜卓越的海洋見識對于提升人們的海洋意識具有重要啟示價值。

          一、《縱觀海洋》:崇尚萬物循環(huán)與敬畏生命的倫理情懷

          卡遜的書改變了人們對海洋的看法,進而改變了人們對整個地球的態(tài)度。(萊斯利,第1頁)卡遜與海結緣源于求學匹茲堡賓夕法尼亞州女子學院,當她頌讀丁尼生詩歌“洛克斯利廳”——“伴著雨伴著風或者大火或者白雪、大風卷起,飛向大海,于是我也啟程”詩句而與之產生心靈共鳴。卡遜將其歸于“那一行詩是在和我的內心對話,它似乎在給我指出一條奔向大海的道路——盡管那時我還從未見過大海,但那時我的命運似乎就以某種方式與大海聯系在一起了。”(林達·利爾,第37頁)在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里,卡遜“首次真正理解了真實海洋世界——即被生活在海里的魚、海岸的濱鳥、沙灘上的螃蟹以及其他生物所熟知的世界……第一次讓自己想象力延伸至海底并將之與科學事實勾聯起來,直至其能見到那些生物自己生活在神奇海洋世界的整個生命歷程。”(Lytle, M.H,2007,p.35)

          1936年8月,卡遜因兼具生物學知識又擅長寫作獲得在華盛頓漁業(yè)局系列廣播節(jié)目“海底羅曼史”工作機會。其介紹海洋生命的小冊子《大洋海底》,標志卡遜首次作為公眾感興趣的作者登場。文章寓示作者萬物循環(huán)觀——其一,參與循環(huán)的各種要素中,最基本的有鈣離子、硅酸原子。經歷海洋漫長過程,它們“賦予了生物生命、力量和美等令人目不暇接的多樣性。”(Carson R,1937,p325.下引卡遜文獻僅注年份和頁碼)“一個生命死亡,必有另一個生命繼起,珍貴的生命基本元素形成了永無休止的循環(huán)鏈。”(1941,p65)甚至是海濱中每顆普通沙粒也是美麗、神秘變化的物質,其在曝曬、崩裂、風雨侵蝕過程中,自身礦物質雖經歷種種不同命運,但從中可“回溯至生命乃至地球本身混沌的開端,這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跡象。”(1955,p.125)歸結為“粒子分解永不停息。”(1937,p.325)其二,聯系各種生命形式轉換中介是食物鏈。水從地球和大氣中吸收簡單物質將其儲存起來,直至春光喚醒沉睡植物迸發(fā)生命活力,成群浮游動物依靠大量植物成長繁衍,隨之其又成為魚群的獵物,所有一切在自然法則下終將轉換為其自身的組成物質。在宇宙襯托下特定動植物出現的生命周期本身就是無盡變化全景中的幕間休息。(1937,p.325)不僅生命如此,各類礦物質也參與循環(huán)。雖“各地方的陸地組成物質不斷改變,但依照自然法則,所有的物質終將歸于大海,故而數千年來海水中的礦物質總含量一直在遞增。”(1951,p.185)其三,萬物始于并歸于海洋。“海洋中的每個生物,植物也好動物也罷,最終以物質循環(huán)的方式歸于水中。”(1937,p.325)連留存于海面上的生命微塵,即硅藻胞體,亦能證明生命生生不息,只要和煦陽光照射,加之化學元素滋養(yǎng),便能再現春之神奇。(1951,p.36)海、海岸、群山的關系亦如此。海水長久侵蝕終將山巒化為塵泥,歸入海中,海岸終將被海水淹沒,岸邊城市村鎮(zhèn)終將歸之于海。(1941,p162)總之,“世上一切最終皆歸于海,其就像自洪荒時期就川流不息的河流,是萬物之始,也是萬物之宿。”(1951,p.212)

          《縱觀海洋》是其海洋處女作??ㄟd以文學詩意般筆調生動描繪了海岸、淺海、深海幾種典型生物生活史。《巴爾的摩太陽報》評價其“不僅僅是簡潔干凈描述一條鰭魚或剪嘴神奇而迷人的生活??ㄟd本身語言就異常華麗,這歸之于其融想象力、語言張力與詩歌般韻律于一體的遣詞造句,故每章結尾讀者很難區(qū)分是被故事本身所打動還是被其講述方式所吸引。”(McCay M A,1993,p.34)透過其淺表海岸環(huán)境生活史,字里行間呈現出“敬畏生命”的倫理自覺。

          曾幾何時,文化積淀與技術觀照是人之生命至貴至尊,歷來蔑視或漠視人之外的其它生命。而敬畏生命中的“生命”囊括人之生命在內的所有生物生命。“不僅適用于精神的生命,而且也適用于自然的生命。”(阿爾貝特·史懷澤,第131頁)崇拜感悟、尊重善待直至保護促進、發(fā)展完善生命是敬畏生命的基本要求與具體體現。敬畏生命體現了一種道德關愛范圍的擴展與倫理自覺精神的升華。

          “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fā)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同上,第9頁)敬畏生命的直覺來自于對生命宗教般虔誠信仰與謙卑意識。在外觀看似黑暗、單調、無生命海岸地區(qū),實則蘊含生命深層所指。這是“一個曖昧不明、難以捉摸,令人永遠充滿希冀的意義。只要是巖石入海處,微生物便會刻畫下幽深的銘記,人們只能明白其中部分涵義,雖然它和潮水與海洋似乎有著某種關聯。”(1955,p.48)無論是海岸生命主角“銀條”,還是淺海生命主角鯖魚“史康波”以及深海生命主角鰻魚“安桂臘”,皆受繁衍延續(xù)的神秘力量所驅使而一無反顧冒著生命危險而遷棲至后代生長發(fā)育的適宜之處。在發(fā)育成熟時,“快速成長的美洲鰻,體內一定起了不可名狀的變化,讓其愈來愈偏向洋流西側……其肌肉潛藏力量顯現出來,它們逆風、逆流、向岸邊游去;透明小身軀的每次行動,皆受盲目而強烈的本能驅策,朝向一個其既定目標前進——是烙印在其種族記憶深處的神秘標識,引導其奮勇當先,毫不猶豫地游向父母來自的海岸。”(1941,p.159)動植物自然形態(tài)與生活習性皆由環(huán)境塑造與影響。“地球上生命的歷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歷史。”(蕾切爾·卡遜,第4頁)古代煉金術士們無論怎樣用坩堝提煉,或現代科學家們無論怎樣在實驗室內嘗試,皆無法獲得這些環(huán)境條件所創(chuàng)造出的神奇生命。(1951,p.7)在本能和遺傳共同形成的生命形式中,能夠存活下來的生物僅是那些在恰當時間呆在合適空間的生物。

          敬畏生命“善”之原則可進一步解讀為站在自然物立場確立評價標準進而呵護救助生命??ㄟd細膩觀察剪嘴鷗群并與之共鳴造就了如詩如畫場景。剪嘴鷗群“邊飛翔,邊高鳴,音符忽而高亢,忽而低沉,溫柔時如鴿子咕咕,尖銳處似烏鴉聒聒。整支合唱隊忽升忽降,時而宏音擴量,時而顫音悸動,終于飄揚遠去,在靜止空氣里,如一隊獵犬,呼號奔跑而去。”(1941,p.12)海岸邊微小動物是被人們誤識為植物的海星,其像由沒頂懸垂下來飄逸的淡粉色花朵,若秋牡丹一樣完滿,其如此纖細,脆弱得難以在充滿蠻力世界中生存。然而每個細部都自有其功能,每一支莖、芽體和似花瓣的觸手,皆為應對生存現實而生。(1955,p.4)若要理解海洋必須對人類傳統(tǒng)思維方式進行顛覆式革命,須將人類主體地位還于宇宙中普通一員,將主體還于海洋及生存于其間的各種生命。因為海洋是生物母體,游弋于其中所有生命的生死大權無一例外全掌控在其手中。海洋及周邊生命如同許多生命一樣是永恒的。《縱觀海洋》“每一頁都浸透著寬闊海岸的氣息、浩渺海水的動感、洶涌波濤的聲響,而包涵這一切之上的即為主宰海洋萬物的力量——大海。”(1941,p.3) 若要真正感知海洋中生物生活,需暫時拋棄人類慣常評判邏輯。海中時光流動由潮汐韻律而非光影變化來標識,生物生命也以水之存在與否而決定,世界變化不取決于日落黎明而代之于潮水起落。(1955,p.78)若用人類思維方式對海洋生物作判斷,將永遠不會體味魚之滋味。在魚的世界里諸多訊息由波浪或漣漪傳遞。悠而輕微震動有時意在提示小蝦、小龜這類的可食動物正在前方成群游走。(1941,p.11)同一事件對于魚類而言主要是生理反應;而對于人類而論則主要是心理作用。(1941,p.5)記時由時鐘與日歷轉換成為光暗與潮汐,這種自然生命角度來理解自然、人、世界以及人與自然主體間性思維與方法其本質就是倡導敬畏生命的表現。

          大自然最有智慧,值得人類效仿。如沙灘雌龜產下卵后“細心用沙掩蓋卵穴,前后左右地爬來爬去,籍此達到使人辨識不清卵穴的確切位置。”(1941,p.13)以此來迷惑捕食者。而苔原動物都擅長偽裝,若靜止不動,誰也不知道鳥巢或旅鼠在何位置。(1941,p.41)甚至雛鳥們都學會“聽到雌鳥示警的叫聲時伏倒在地,讓敵人辨別不出在石間紋絲不動的它們。”(1941,p.46)再如成年三趾鷸在完成繁衍后代等自然生理過程后會先新鳥而離去。因“新鳥已學會覓食和避敵,知曉生與死的游戲規(guī)則,假以時日其再強壯些,撐得住沿兩個大陸海岸南下旅程,憑借世代遺傳記憶,其會自動跟上遷徙隊伍。”(1941,p.47)這種讓孩子獨立成長經驗值得人類借鑒。此外海中動植物是比人類高明的化學家,與這些人類自認為的較低等生物相比,人類從海中萃取礦物資源的方法到目前為止仍顯拙劣。而這些生物恰恰能在海中找到極微量元素并加以運用,化學家卻直到最近發(fā)展出光譜分析等精密技術后才開始偵測到這些微量元素。(1951,p.188)古代航海員常會帶鳥兒出航,在航程中釋放,再跟隨它們回到陸地。鳥類遷徙對波利尼西亞人而言意義非凡,他們觀察到鳥群每年春秋聚集,出發(fā)飛向大海遠方,不久后又從當初身影消失的飄渺處返回眼前,從中可能得到諸多啟示。(1951,p.208)一條食物鏈就是生物鏈,每一鏈基都遵循最大功效原則。當藤壺的生命因為魚、肉食蟲類、蝸?;蛱烊灰蛩囟K結時,其殼仍依附巖石上,成為海濱許多微小生物庇護所。除定期生活其間的藤壺寶寶外,小小潮池昆蟲若遭逢上漲潮水,也常匆匆躲入這些庇護所。在海濱更低處或在潮池中空殼內很可能會有海葵寶寶、多毛類管蟲,或新一代藤壺出現。(1955,p.56)卡遜在敬畏生命方面身體力行,她曾在南卡羅萊納州海灘上遇到過一支極毒的僧帽水母退潮擱置淺灘,便設法將其帶回家放置于鹽水中過了一夜,在退潮之際涉過沁涼的海水送其回歸大海,觀察到水母努力返回海中的情景而反思生命之堅強。“不論是面臨長久挫折,或享受暫時的成功,這支生物都無任何消極態(tài)度,仿佛充滿了堅強意志。”(1955,p.173)若人類都能盡其所能呵護生命,許多稀有物種便可規(guī)避瀕臨滅絕之危,生物多樣性保存有助于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諧穩(wěn)定、生物生存環(huán)境豐富充盈與絢爛多姿。

          戕害生靈,破壞生態(tài)便是敬畏生命中“惡”之表現。自然系統(tǒng)微妙平衡能力令人嘆為觀止。在生物世界中,海島種群最奇特有趣與不可思索之處便是其超乎尋常的馴服性——面對人類時缺乏深思熟慮,既使飽嘗痛苦教訓也不會馬上改變。(1951,p.93)遺憾的是,人類的恣意妄為,寫下破壞者最黑暗的一筆。夏威夷島,一個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快失去了土著動植物的海島,便是一個破壞自然平衡結果的典型案例。(1951,p.94)動植物間、植物土壤間關系是經過幾個世紀培育才形成的,但當人類踏入并粗暴擾亂這種平衡時,便開啟了一連串連鎖反應。有些漁人卻在魚兒產卵洄游時期設下層層障礙,不讓雌魚去河下產卵,更有甚者將魚一網打盡,是何等的殘忍!而隨大海韻律遷徙的鳥類,卻有時也被“獵鳥人為其個人癖好,罔顧法令,生生扼殺一個個勇往直前的鮮活生命。”(1941,p.49)這即表明人類生態(tài)學知識之嚴重欠缺,也反襯出人類何等的無知者無畏!事實證明人類沒有一樣發(fā)明物能讓洶涌潮波變得平緩,或能完全控制潮汐漲落的韻律。即使是“瑪麗皇后號”也須等潮流緩和下來才能靠向碼頭。否則潮流可能會造成“瑪麗皇后號”撞上碼頭,甚至沉沒。(1951,p.156)人類文明符號漁船“瑪麗號”沉沒示喻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技術神話及其與之相伴隨的貪婪與自負必將毀滅其自身,而大自然的征象“自由穿梭在沉船里的海洋生物們”卻將其侵蝕,視做了嬉戲、棲身處與庇護所。

          二、《我們周圍的海洋》:倡導持續(xù)和諧的綠色發(fā)展理念

          卡遜成名之作《我們周圍的海洋》是20世紀描寫海洋生態(tài)最杰出的綠色經典之作。貫穿《我們周圍的海洋》的核心理念為改變人們對海洋的陳腐觀點,喚起人們對造物過程與生命進化的頓悟,通過贊頌海洋并反思人海關系,從而自覺保護與合理利用海洋,倡導持續(xù)和諧的綠色發(fā)展理念。

          海洋由于幅員遼闊、探索困難一直對人類保持著神秘乃至挑戰(zhàn)人類慧識。二戰(zhàn)后包括美國在內的海上強國掀起探索海洋熱。人們發(fā)現原有“海洋是一條永無止息的河流,環(huán)繞于地球邊緣,像輪舵一樣日以繼夜勞作不停,是地球之盡頭,天堂之入口”(1951,p.199)的觀念荒謬至極。但全新海洋概念也是一幅僅具雛形的基本框架。美國家科學院海洋學委員會建議美國應擴增海洋研究計劃,若非如此“美國海洋學的首席地位將失去,而未來,美國在海洋資源利用方面也會處于劣勢。”(1951,p.Viii)

          生命源于原始海洋。在海洋表面雖無明確界線,但實際海面確實分成若干明確區(qū)域,而洋面形態(tài)也影響生物分布。(1951,p.20)就人類感官而言,海面最明顯形態(tài)變化在于各水域顏色各異,深藍海洋代表空闊荒涼,而淺綠近海卻展現生機勃勃模樣。在淺層海水影響下海洋各處生物通過一連串微妙調適相互關聯。“海中食物鏈以浮游生物為底層,依次向上是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鯡魚或鯖魚類,以及以這些魚類為食的藍魚,金槍魚和鯊魚等大型魚,再依次是以獵捕魚類為食的遠洋烏賊,最后是以捕食烏賊為食的巨大鯨魚。”(1951,p.20)這種分層符合生態(tài)位原理。在對生物生存異常不利的深海地區(qū)“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必須像塑料一樣,不斷調適自己去適應這個比黑暗外層空間好一點的惡劣環(huán)境,緊緊抓住一切對細胞生存有利條件,才有可能繼續(xù)留存。”(1951,p.56)海洋生命共同體亦體現在海洋地形地質演化進程中。海洋地形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深海海底三種類型。人們將大陸架緩坡突然變陡坡的、全球平均約432英尺深的地方當成界線。由于大陸架與陸地毗鄰,也由于大陸架區(qū)域海陸界限模糊不清,大多與海岸鄰接正在形成中的年輕山脈相連,在漫長地質年代其正處于形成中;大陸坡是海盆圍墻,也是海洋真正起始地方。大陸坡與深海相同,是充滿食肉動物彼此相互獵食的動物世界;它又是地表最壯觀處,是離陸最遠世界。(1951,p.60)深海海盆底年代與海洋本身一樣久遠,由于海底與大陸陸地都是覆蓋地球熔巖狀地幔的一層淺薄地殼,當地球內部冷卻收縮就會形成皺褶甚至會在壓力與張力雙重作用下形成海溝與高山,在地殼裂縫伴有火山噴發(fā)。深海深溝與島弧總是相鄰且其形成與火山活躍有關。海中島嶼幾乎皆為海底火山驚天動猛烈爆發(fā)的產物,歷經百萬年成形。海島形成是“地球與海洋的一個輪回悖論,一個看去如此具有災難性與破壞性的自然過程,卻又是一個建設性的創(chuàng)造之舉。”(1951,p.84)其實任何事物何嘗不是在破壞與建設中而存在?火山島誕生體現了一種漫長而劇烈的對抗過程。由于海床地殼冷卻不均和收縮造成許多深裂口,地球內部熔巖會沿著地表薄弱裂縫涌出,海底火山噴發(fā)時須對抗上方海水重量所施加壓力并沖破波浪沖擊,在長時期內本來可形成島嶼的火山錐可能僅是暗礁無法突出海面,但不斷經歷新火山噴發(fā)最終會隆起突破海面?;鹕綅u從誕生時刻起就注定走向毀滅,因為每次火山噴發(fā)或松軟土石山崩都可能加速島嶼自身崩解速度。不論其新生不久夭亡還是久經風霜消失,可能也受外力影響但海洋自身乃至人類本身皆對其具有破壞力。(1951,p.86)

          海底沉積物一般依據其成分性質排列順序,據此能透視上層水域及四周陸地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1951,p.76)除河流入海泥沙外,海底沉積物成分還包括火山塵、沿岸沙漠沙土、冰山與浮冰夾帶砂礫、碎石、漂礫與貝殼、鐵屑、鎳及其他進入海洋上空大氣層隕石碎屑,最多最常見的是表層水域微小生物遺留下石灰質或硅質殘骸。在漫長地質歲月,它們如同漫天雪花飛舞飄落。只不過大部分石灰質在尚未沉入海底之前便因龐大水壓和深海水中豐富的二氧化碳而分解殆盡回歸于海洋儲藏的大量化學元素之列。恰恰是看似脆弱的含二氧化硅的單細胞生物如放射蟲、硅藻殘骸能安然無恙地抵達海底。人們憑此沉積物可推知海洋史及海盆四周陸地史前史,還可知曉史前氣候變化及生物變遷情景。

          就海洋整體而言,晝夜交替四季更迭。(1951,p.29)溫暖和煦的春光、冬眠植物的種子、滋養(yǎng)生命的化學物質(鹽分、磷、二氧化硅等)是海洋生機盎然的三要素,它們將海水染成紅、棕、綠色,使海中植物開始繁殖,浮游生物、各種魚類也進入繁育季節(jié);夏季海面常閃爍數不清明亮磷光,如無數螢火蟲在暗林間飛舞;秋天渦鞭毛藻大量繁殖,會重新為海面點燃片片冷光,游魚像液態(tài)金屬一般在海水中流瀉;冬季鱈魚悄悄產下魚卵,一顆顆玻璃珠迅速長成小魚。冬天海上絕望情景亦如陸地樹木光裸枝干一樣同為一種假象,處處跡象表明,季節(jié)已完成一次循環(huán)更替,其中孕育新生方式。

          海浪、洋流與潮汐是海洋固有特質與影響因子。海浪成于風吹海面,表面看似無序,因每一浪組生成源頭、生成方式、移動速度及其方向皆不相同,但已找到了解無序中的有序規(guī)則。通過波浪波高、波長、周期等物理特性以及與風、水深和其他因素關聯就可重現波浪生命軌跡,推測其在環(huán)境改變時所發(fā)生的相應變化,也能預測其可能對人類造成的相關影響。(1951,p.114)尤其是在氣象預報以及海戰(zhàn)時顯得特別關鍵,因其會影響船艦之間或船艦至海灘人員物資調動、影響戰(zhàn)爭勝敗等。海浪同樣兼具破壞與建設雙重功效,它既可以自然偉力使船只沉沒、人員傷亡、碼頭、防波堤及其岸邊建筑物頃刻間毀于一旦,也可重造海岸線及其岸邊美麗景致。洋流并不只是水之流動,它是生命之潮,永遠帶著眾多的海洋生物的卵、幼蟲以及身體強健生物橫越海洋,抑或朝遠方陸地移動。它挾帶生物沿著黑暗的深沉通道,隨寒冷潮流,沿海床流動。(1955,p.189)自地球形成至今洋流路徑發(fā)生諸多改變,但就人類短暫歷史而言其模式不可能有任何重要變更。其中風驅動力、太陽影響、地球自轉、大陸阻礙對洋流起重要調整作用。航海人員要知曉熟悉洋流知識才能使航行順利到達目的地。洋流是海洋調節(jié)系統(tǒng)一部分,海洋籍此歸還以前從某區(qū)域調配到另一區(qū)域水量。(1951,p.145)正是由于洋流運動,海中礦物質和生物也參與其中,世界水域才真正融為一體。洋流交匯處往往聚集豐富海洋生物,世界上諸多著名漁場就因涌升流而形成。海浪和洋流為表層海水運動,而潮汐是對整個海洋起支配作用的神秘力量。潮汐源于流動海水應對月球與太陽引力。月球控制潮汐力量比太陽大得多,月亮每月盈虧,潮水高度也會隨之相應發(fā)生變化。(1951,p.150)潮水起落最大即大潮一月會出現兩次,分別在朔月和望月,此時日月地呈直線排列。潮差最小時也出現兩次,分別是上弦月和下弦月,即日月地排呈三角形時。雖潮汐由地球之外力量引起,全球各處所受影響應一致,但各地潮汐卻各具特色。事實上各地地形是決定潮汐特征的要因,潮汐起落方式、規(guī)模和強度也取決于海底坡度、海峽深度、灣口寬度等因素。此外潮汐律動也因海洋而異。由于海洋不同區(qū)域對日月引力有不同響應,潮汐漲落并無簡單解釋。雖人類不能掌握潮汐律動,但有些海洋生物卻能將自己繁殖周期調整至與月亮圓缺、潮汐起落規(guī)律一致。如銀漢魚不僅知曉潮汐每日規(guī)律,也精悉潮水每月周期,知道哪幾次漲潮會比一般來得高。(1951,p.161)

          海洋孕育生命亦是生命存在的必備條件并為人類提供發(fā)展所需豐富資源。胚胎發(fā)育過程與物種演化進程異曲同工,皆從以腮呼吸的水中生物發(fā)展成陸地生物。(1951,p.14)即使是陸地生物體內仍世代承襲海洋特質,折射其與遠古時代海中先祖的內在深層關聯。每種生物體內流動血液與海水一樣帶有咸味;體內微量元素鈉、鉀、鈣的含量比例幾乎相同;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引人注目的特質,人類身體細胞內所含原生質化學結構與所有生物一樣甚至鈣元素也同樣體現為我們含石灰成分的堅硬骨骼。海獅、海豹、海象、鯨魚等祖先歷經陸生動物重又返回海洋。人類也憑文化與技術探索海洋,借此運用智力和想象力重回大海懷抱。只有清晰而深度認知地球本質,人類才能夠真正明白其所居住世界其實是水世界,而大陸不過是陸地一時入侵了環(huán)繞全球海洋表面,這些都是其在陸地上從未有過的體悟。

          海水是海洋溫度調節(jié)器。海水覆蓋地球表面3/4,吸收4/5太陽能,對地表溫度進行調節(jié),把其形象比擬為“儲存太陽能的銀行,能在日照過剩季節(jié)儲存,日照不足時提取。”(1951,p.170)尤其通過洋流作用熱量能得到重新分配,海洋能調節(jié)大氣溫濕度,海洋與空氣間熱能轉移會改變高壓帶與低壓帶,深深影響風的方向與強度,也會影響暴風行進路徑。海洋亦是部高效生氧器。海洋植物經光合作用每年產生360億噸氧氣,是大氣中70%的氧源。它吸收大氣中CO2,碳含量為大氣中的60倍。海洋還是水源器,每年海表蒸發(fā)約44億立方公里淡水并以降水形式返回地表,推進大氣水分每10-15天更新一次。海洋不僅對植被影響巨大,而且控制世界氣候。全世界人口超過160萬的大城市中有2/3分布在海岸,海岸提供90%世界漁獲量。潮波強弱影響漁業(yè)生產進而影響到瀕海國家商業(yè)興衰,在深層引起人類文明盛衰。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礦物質儲存庫。平均每立方英里海水包含1.66億噸溶解礦物質,全球海水礦物質總含量達5萬兆噸。(1951,p.185)在已發(fā)現元素中有五種礦物質含量最大且比例固定,分別是氯化鈉占礦物質總量的77.8%,氯化鎂占10.9%,硫酸鎂占4.7%,硫酸鈣占3.6%,硫酸鉀占2.5%。古海洋遺留下來最重要物質是石油,凡發(fā)現豐厚油田地方過去或現在必定有海洋存在。

          人類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海洋。關注并遵循與保護海洋是人類必備道德意識與應盡責任擔當。因為海洋若遭到污染是無任何場所可以轉移污染物的。1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耗費40萬升海水中的溶解氧,在其未完全氧化前以油膜分子薄層方式漂浮在海面上會干擾與切斷海水與大氣間物質與能量正常交換;不易降解物質通過海洋生物食物鏈進行傳遞而遍及海洋系統(tǒng),這樣污染范圍擴大,治理難度增加。特別是原子時代,人類是否有能力妥善處理地球歷史上最危險的物質——原子分裂產生的副產品,而不危害到地球居住環(huán)境。一般做法是將原子污染性垃圾及其他“低放射性廢料”置于桶中以水泥密封傾倒到外海預定地點。雖管理機構宣稱這種處理方式安全無虞,但其立論極不可靠。一是海洋由淺至深各層面的活動遠比人類過去推測更為復雜;二是海洋生物集中并傳布放射性同位素可能會造成嚴重問題;三是海洋生物移動和遷徙助長海中放射性物質向外擴散,會造成放射性污染遍布全球。

          由此人類需要研究海洋。那種在人類知識尚無法清晰確定無害前就開始實施廢棄物處置之“先棄置而后研究”的方法是愚不可取的。(1951,p.Xiii)研究海洋是為了合理利用海洋,為海洋與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石。不了解洋流與潮汐規(guī)律,即使像“泰坦尼克號”堅固雄偉的文明象征也會在海洋偉力面前毀于一旦。與海洋和諧相處要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尊重海洋領土劃分與國際海洋秩序,高度重視對島嶼全面調查,合理開發(fā)與深層保育。因為海島生物與環(huán)境間的平衡關系最微妙。(1951,p.93)海島生物經過長期演化才發(fā)展出自己特點,無法替代。在一個理智世界中人類應將這些島嶼視為寶貴財富,是珍藏諸多美麗、奇妙生物的自然博物館,這些館藏皆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1951,p.96)

          三、《海洋的邊緣》:貫穿有機整體主義的生態(tài)思維方式

          《海洋的邊緣》被看作《我們周圍的海洋》之續(xù)篇,在某種意義上將其作為與之相對應生物學內容的平衡與補充。后者主要涉及海洋的自然屬性、地質學起源、波浪、洋流和潮汐的動力以及洋面下看不見的世界;而前者則講述那些具有超常、強健、充滿活力而具有適應性的生命是如何在海洋中占領一席之地,以及其如何適應來自各方巨大而未知壓力并得以生存。整部著作旨在“擺脫平面敘述,使海岸充滿活力……這本書將要貫穿生態(tài)學觀念。”(1955,p.xviii)

          作者之所以選擇海岸作為主題在于其視野中海岸帶具有明顯優(yōu)勢。首先它是幾乎每個充滿好奇心的人都能到達且觀察到的地方而不必強迫讀者相信其一面之詞;其次海岸是海陸交互特殊過渡帶,隨著潮起潮落節(jié)奏其屬性也在陸海之間相互替換。故而要求生活在這里的生物要有較強適應力。進化過程在此演繹淋漓盡致,因為適應海岸帶生活是海洋動物向陸地進化漫長道路的首要步驟。加之生態(tài)學方法使其能將各個物質區(qū)域作為活的生態(tài)區(qū)域而非單個生物體來描述。之所以選擇大西洋海岸為研究素材是因為大西洋海岸所展示的生命形式“幾乎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科學實驗那樣條理分明,這些生物群體成為潮汐、海浪和海水作用的見證。”(1955,p.13)該書從科德角北部適應潮汐生物的巖石海岸到向南受海浪影響的沙灘海岸,最后至更靠南主要被洋流控制的珊瑚和紅樹海岸進行淋漓盡致描繪,鼓勵人們對海洋邊緣復雜生命形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研究并貫穿一個基本命題:萬物皆不能獨自存在(1955,p.37)的有機整體主義生態(tài)思維觀。“卡遜努力編織一個聯系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網,在網內所有生物和諧互助地共存,‘聯系意識’是其所有作品背后的指導原則。”(McCay M A,1993,p.23)

          海濱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而且對生物自身存在、發(fā)展、演化意義重大。從時間維度而言,海岸同大地與海洋一樣古老。它是陸地與海水元素在太古洪荒的交匯之處,是兩者妥協與沖突,也是恒久變化之地。(1955,p.XiV)從空間維度而論,隨潮水韻律漲落,拍擊與侵蝕,隨冰河融化、海平面的升降,隨深海海盆地海床沉淀物增加,隨大陸邊緣地殼壓力上翹與下曲,海濱都始終是一個連接陸地與海洋永遠捉摸不定、難以描繪的界限。從性質形態(tài)來說,海岸有雙重本質。隨著潮汐節(jié)奏在陸海間俳徊。退潮之際其冷熱交錯,暴露于風、雨與灼熱太陽下,屬于陸地管轄;潮漲時它又成為廣闊平衡大海的一部分。雖其處于海陸之邊緣,但實際它位于海陸之中心,在此位置海陸交融,兩界生命息息相關。海岸對生物有著特殊意義,它是生命實體初次飄流于淺水所在。玉桼螺是海陸生物聯結典范,其祖先一度生活于海中,因為生命環(huán)境重重束縛,而受限于堿水水域,經歷千百萬年斗爭努力,才適應了脫離海水水域生活,如今生活于潮水上多尺之遙,只是偶爾回到水下。(1955,p.7)海濱生物素以適應力強著稱。在生存條件變化不定的這塊區(qū)域,生命展現了巨大韌性與活力,充盈了所想象中的每一個角落。唯獨那些以心靈之眼與耳,感受生命浪潮始終拍打海岸與之心靈相通的人,才能體驗到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huán)境息息相關、錯綜復雜的生命交織。也唯有那些具有生態(tài)學知識,深度洞悉且深層追問生命為了生存占有一席之地而與惡劣環(huán)境進行了那些不屈斗爭,又是如何躲避天敵捕殺,如何繁衍生殖以及與海陸環(huán)境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人才能真正體悟生物之完整生命。

          海岸“生物與環(huán)境之關系絕非僅由單一因果塑就,每一個生物皆由許多網線與外面世界相連接,編織出錯綜復雜的生命結構之網。”(1955,p.14)而在所有環(huán)境因素中,大浪、洋流、潮汐與波濤又是塑造與決定海岸生命的主要力量。海岸因其條件艱難惡劣與環(huán)境變化多端而成為生命的試煉場。“海濱所有生命——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因其曾在那里生存過,說明其已成功應對了大海,也已成功解決連接本群體和其他生命體微妙的生存關系。這種被現實不斷改造的生命形式相互交融,最后形成了極度復雜的相互關聯形式。”(1955,p.11)在此精準而完美的適應是生存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居住在開闊海面的生物不怕面對迎頭大浪,因為它們可以潛入深水而避開巨浪襲擊,海岸動植物卻無處可逃避,但這樣惡劣條件仍不能封殺生物爭取立足之地的努力。海岸動植物是浪頭大小程度的辨識器。若一種在潮退時盤結如繩索般的螺旋墨角藻繁榮茂密且分布廣泛,便可斷定此處海岸少受大浪侵襲;反之,若螺旋墨角藻十分稀少抑或蕩然無存,而代之由矮小、葉片扁平且前端尖細,不斷分枝的鹿角菜,即可判定是開闊海岸且受海浪千鈞萬鼎之勢。而若在另一海岸幾乎無任何植被存在,僅是一塊巖石區(qū)由成千上萬藤壺所覆蓋,亦可知該海岸必然一覽無遺,完全遭受了海浪的侵蝕。(1955,p.15)氣候的重要性在生物身上得到了重要體現,這一范圍甚至可以進一步地擴展到各種各樣的生命,它們需要在一個相對較窄的溫度范圍內生存,這個溫度一般在攝氏零至九十九度之間。洋流,或許是比其他任何單一的因素都重要的海洋氣候的締造者。(1955,p.18)大部分熱帶動物對溫度變化比極地動物更為敏感,這也許是因為它們通常所居的水終年也不過改變幾度之故。由于大部分海洋動物對水中氣候都有特定偏好,因此可將海濱水域劃分為多處生物區(qū),這些區(qū)域水溫除隨緯度而漸進變化外,也深受洋流影響。但生物區(qū)界限也非絕對而是不斷發(fā)生變化的。概言之,在海濱,潮水塑造了大自然和生物行為,潮水起落使得所有生存在高低潮線生物每日兩次體驗陸地生活,居住在近低潮線生物,曝曬于太陽和空氣下時光短暫,而居住在海岸較高處生物,暴露在陌生環(huán)境時間相對較長,需要更大耐受力,但潮間帶的生物生命脈動都要隨潮水韻律調整。即生物動靜交替韻律正反映出了潮水韻律。(1955,p.28)

          巖岸的景致一般為巖石突出海洋,常綠森林下降到岸邊巖石上,輕柔洋霧抹滅了巖石輪廓,灰色海水和洋霧在海面上交映,如夢如幻的朦朧世界為萬物的世界,新生命生長其間,活動紛擾。(1955,p.42)在所有巖石海岸生物中,植物以褐藻、螺旋海草為代表,它們往往成千上萬聚集在一起,作為巖石的一部分附著其上而顯現出鮮艷色調。蛤類、螃蟹和蠕蟲類則是巖岸動物社群成員。它們的生命息息相關。螃蟹和蠕蟲是活躍的掠食者、肉食動物;蚌蛤、貝類和藤壺則以浮游生物為食,憑借每一次潮水帶來的食物,使他們因而能長時間定居。依據永恒的大自然法則,攝食浮游生物的動物群比以他們自己為食的動物群要多。在巖石生物區(qū)內,生命相互交織,密不可分,不是獵食者對于獵物關系,就是共同競爭食物與空間的關系,在這一切之上,海洋是最高統(tǒng)率力量。(1955,p.109)

          海濱沙灘是地球歷數百萬年時間塑造而成的。海灘沙粒來自于經驕陽曝曬而崩裂巖石,它們因風雨和河水沖蝕而離開其原來位置,在朝向海洋輸送過程中,礦物質有些因河床急湍水流分解或碾磨而消失,有些則由潮水拋上河床在那里靜呆一兩千年乃至上萬年。人們慣以磐石為亙古之象征,但就是最堅硬巖石也會因大雨、霜和海浪的侵襲而磨蝕粉碎。沙粒中活動的典型生物是單細胞動植物,水螨、如蝦的甲殼類、昆蟲及無限細小昆蟲幼蟲。大部分海灘生物唯一顯露的線索是蜿蜒的痕跡,它們僅以微弱的動作擾動上層,或是以未及伸出的管子,及張開的開口向下探入隱埋的洞穴。但不論如何生活的根本實體——覓食、避敵、捕獵、育兒,這一切構成沙灘生物世界生生不息的活動,并非只瞥見沙灘表面即視之為不毛的肉眼所能得見。(1955,p.132)有些生物在發(fā)展特殊過程中,不再是原來單一個體而是成為群集許多個體,因固著于一體形成如花朵般形體,如海紫羅蘭。有些管狀物有觸手,為棲息聚落捕捉食物,同時也繁殖細胞;其他沒有觸手管狀物是聚落工程師,負責吸納和控制水流功能。在海濱沙之緣可見到顯露海灘和沙洲有著豐富生命,亦可見到已抵達高潮線,只待時空相宜便待入侵陸地的先鋒。在此間人稱“沙蚤”動物展現演化奇妙時刻。生物在此際拋棄原來生活方式,以嶄新方法生活。其祖先原本生活于海洋中,若推測無誤其未來的子孫卻會棲息于陸地上。因為它目前正處于由海洋生活向陸地生活轉換的中間階段。在目前生活過程中它面臨許多奇特矛盾沖突:它既受海洋所束縛,又承受賜于其生命的力量所脅迫。它絕非自愿入海,因為它不但不會游泳且若浸在水中太久還有溺死之險;但其又需要濕潤,或許需要沙灘上沙子鹽分,故而難以擺脫海洋世界的羈絆。(1955,p.162)沙灘海岸及其生物給人啟示:它顯示了生命力急迫,正是這強烈、盲目與不知不覺的生存意志,向前推展,向外擴張。在這種全宇宙移棲之中,大部分參與者注定要失敗,這是生命之奧秘。然而數十億的失敗后,必定有一些會成功,這更是生命之奧秘。(1955,p.189)

          活珊瑚海岸存在于溫度高于攝氏21.1°水域。因為珊瑚唯有浸浴在能分泌鈣質骨骼溫暖水域時珊瑚礁巨大組織才能成形。珊瑚礁和珊瑚海岸都在南北回歸線間大陸東岸。珊瑚海岸是過去的回憶、未來的預示和眼前的現實緊密結合的范例。(1955,p.191)數十億珊瑚動物由海中汲取其生存之所需,以迅速新陳代謝轉化橈足類、海蝸蟲幼蟲和微小蠕蟲的組織成為己身的成分。珊瑚生長、繁殖、出芽,每一個微小生物都把自己石灰質窩穴加附在珊瑚礁結構上。“隨著時光流逝,諸多世紀融入這永不間斷時間之流,這些珊瑚礁石結構和紅樹林沼澤構筑了朦朧的未來,主宰其命運的,既非珊瑚,也非紅樹林,唯有海洋本身,才能決定其所在,何時屬于陸地,又何時屬于海洋。”(1955,p.247)

          在所有的海岸中,雖然其性質以及棲息于其上的生物都截然不同,但卻因海洋一視同仁的撫觸而合而為一。過去與未來影響其間,它們屬于時間之流,抹消一切卻又容納了所有過去。它們受海洋的永恒韻律“潮汐、巨浪、波濤”的塑造、改變與主宰,隨著海岸結構在時間之流中改變,生命模式亦隨之改變,永不止息,永遠不再年年如一。故而我們才能視生命為如海洋本身般可觸知的實質力量,盛大而意志堅強的力量,宛若涌起的浪潮一般,永遠不會破滅或轉向。(1955,p.251)

          1958年,被稱為“用希臘文學的表達方式——簡明的希臘式風格和妙手偶得的精妙用詞使文章具有一種刻骨銘心的美”(保羅·布魯克斯,第210頁)之題名為“不斷變化的海岸”一文,控訴人類借助現代科技對自然界破壞,呼吁人們保護海岸地區(qū),使海洋海風與海岸以及其它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在與環(huán)境關系上恢復到遠古人類出現以前那種狀態(tài),建議除用于娛樂公共園地外應在海岸上留出一些原始區(qū),在這里海洋海風和海岸關系——生物和它們外部世界關系就像人類尚未存在漫長年代一樣。得出在這個由時空構成的宇宙中應保存一些荒野,人類的方式并非總是最佳結論。(同上,第221頁)

          總之,卡遜“海洋三部曲”貫穿的核心旨趣與突出特色,表現為以史詩般語言描繪自然的精準特性,崇尚萬物循環(huán)與敬畏生命的倫理情懷,倡導持續(xù)和諧的綠色發(fā)展理念,以食物鏈為中軸貫穿有機整體主義生態(tài)思維方式;其寫作風格和學術品位,表現為細膩報告文學話語背后演繹深層生態(tài)主義邏輯。1964年4月14日,卡遜逝世,享年57歲。其骨灰依生前遺囑撒向紹斯波特。這也應驗了其名言:無論是誰,最終萬物歸于大海——海洋之神。入海的河流,就像流水般的光陰,開始,結束。

           

          參考文獻:

          Carson, R., 78 (September1937) ,Under sea,Atlantic Monthly.

          1941,Under the Sea-wind,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Press.

          1951,The Sea Around U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The Edge of the Sea,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ress.

          Lytle, M.H.,2007,The Gentle subversive:Rachel Carson,Silent Spring,And the Rise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Cay, M. A., 1993,Rachel Carson ,Twayne Publishers.

          林達·利爾,1999年:《自然的見證人——蕾切爾·卡遜傳》,賀同天 譯,光明日報出版社。

          萊斯利·惠勒,1999年:《科海先驅——美國著名科學家成功之路: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李素 張允 張艷玲 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阿爾貝特·史懷澤,1992年:《敬畏生命》,陳澤環(huán) 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蕾切爾·卡遜,1997年:《寂靜的春天》,呂瑞蘭 李長生 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保羅·布魯克斯,1999年:《生命之家——蕾切爾·卡遜傳》,葉凡 譯,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黑夜福利视频911,国产91 白丝在线播放,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1. <ul id="4md9w"></ul>